【科成十五载07】理通道远 笃信则成——庆祝建院15周年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巡礼
日期:2016-10-10  发布人:admin   作者:通信与信息工程系  来源:  浏览量:1014 打印本文


        数易春秋,风华正茂;几载耕耘,硕果累累。十五年同舟共济,十五年拼搏进取,我们与学院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2004年,是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发展的元年(原电子信息工程系),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工程领域强大的优势师资力量,通信系开设了通信工程类的本、专科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在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教学功底

 

        2008年,通信系正式实施学科带头人制度,各学科都聘请了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长期参与到通信系的专业建设工作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从专业建设背景、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多方面为如何做好专业建设献计献策。学术带头人还通过通信系主办的各类学生讲座,将领域内的前沿课题、先进学术内容传授给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让师生受益匪浅。自2008年起,累计举办专题讲座35场,受益学生达7000人次。  

 

        2009年,伴随着学院开始实施“名师工程”,通信系先后聘请一批知名专家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开设相应的讲座,如: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玉柏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潘锦教授,电子工业部优秀教师、学院教学督导符果行教授等。自2009年起至今,通信系聘请的名师为学生授课总课时超过1200学时,学生充分享受到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的优质师资资源。


                                            教学团队  

 

        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通信系开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素质。为此,通信系通过大力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平台,不断提升加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在运营商、通信类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2010、2011年组织老师参加在深圳举行的通信工程师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取得程控交换、光传输、WCDMA科目中级讲师资格。此外,多次聘请高级工程师来校为学校专职老师进行工程培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

 

        在电子科技大学一批教授、专家的带领下,通信系通过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并形成了三个各具特色的教学研究团队。这些教研团队结合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采取以科研、教学相结合为特色的项目制教学,并吸纳了一批优秀学生参与到教研团队的各种科研项目中,大力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应用基础,推动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队伍的支撑,在创建特色院系的进程中,通信系始终把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努力在发展中建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深化教学改革,孕育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建设,通信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到2012年,基本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以加强过程控制为核心的考核制度。

 

        2013年是学院实施CDIO教学改革的第一年,通信系积极动员并鼓励全系教师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在此次教学改革中,通信系确立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  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和职业技能训练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发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新建的物联网实验室

 

        为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信系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自建系以来,先后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实验室。2016年,通信系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物联网实验室》一期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3G移动实验室》完成升级改造,为培养符合市场前沿需求的毕业生创造出更优质的条件。

 

        随着通信系的建设和发展,通信系的教学科研质量也不断增强。2015年,董昕主任与合作单位成功签署项目经费为60万元的委托开发合同,创下学院单个横向项目经费历史新高。仅2015年,教师获得横向项目11个,横向科研经费领先全院各院系。此外,专职教师还积极参与院内外的教研、科研活动和各种比赛,近年来,教师累计发表文章90余篇(核心期刊17篇),出版教材10本;申报中央高校科技基金立项三立项项,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一项,成都学院科技基金七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

 

        2011年9月15日,作为献礼学院建院1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之一,通信系联合四川省通信学会,在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主办了“2011年高等学校通信专业学术论坛”。论坛邀请到国内著名高校通信类院系领导和相关专家出席,大家就通信领域展开了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并特邀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玉柏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论坛的成功举办给各位同行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树立了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创新培养机制,提升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通信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从2011年起,通信系开始在全院实施实践专周实训制度。专项综合实践是实践专周环节中最重要,也最贴近实际工程的环节,一方面,通过实践专周实训方式完成小的通信产品设计及制作,比如收音机、红外线收发器等第。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换机、光传输设备、3G基站等真实设备,模拟真实的网络运营过程,积累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表明,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大有益处,同时,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适应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强化校内实践环节的同时,通信系还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实训。一方面定期输送学生前往企业开展实训,同时,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完善实践实训设置,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更贴近实际需求,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到实践环节中。除了送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校外实训外,还积极聘请富有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到校为学生上课、开办讲座、进行专项工程培训,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质量。

 

        此外,通信系还大力加强校外、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先后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建立了多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华为技术、深圳讯方通信合作共建现代通信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实现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和优势资源共享,  对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2010起,通信系开始承办“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电子类(省赛),赛事在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实践创新能力。

 

        为落实因材施教和分层次培养,2015年,根据学院“精英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通信系在2015级学生中正式设立高级通信技术人才班,简称为“高通班”。“高通班”旨在培养具备经、管、法知识背景的高级通信技术创新型复合人才,重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及专业素养的熏陶,实施全程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成为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办学以来,通信系人才培养成绩明显,为社会培养了6000余名高素质应用人才,更有一批学生工作在英特尔、腾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2009年,通信系的前身原电子信息工程系被学院授予年度“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2月,通信系学生胡瑶、苏浩、孙浩三人参加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荣获一等奖(国际级),成为通信系学生斩获的首个国际奖项。2015年6月,通信系学生参加“TI杯”全国物联网大赛获全国一等奖,9月,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师生赴北京参加蓝桥杯


                                    学生参加华为新品发布会  


                                        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证书

 

        学院已走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明显增强。未来,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将按照学院“以学生为本,以学院发展为重”和“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秉承“理通道远、笃信则成”的系训精神,结合独立学院特点和现有条件,不断分析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逐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力争做到在通信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学科,成为川内学子的首选;力争在四川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政策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就业去向,为培养技术领军型人才、不断提升我院的人才质量工程水平继续努力!


核发:admin 点击数:1014 收藏本页